2018年7月26日星期四

上班族日坐13小時 脊椎早退化 專家:宜每個鐘郁5分鐘

【晴報專訊】港人工時冠絕全球,加上智能裝置氾濫,上班族每日久坐達13至17小時,走動比退休人士更少。有骨科醫生直言脊椎神經受壓有年輕化迹象,愈來愈多20餘歲的上班族因走路不穩、覺得神經拉扯而求醫,以售貨員及女士居多。脊柱神經科醫生建議,上班族每小時應站起來踱步或伸展5分鐘。

傑出生命計劃與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於去年11至12月訪問613人,發現本港在職人士在工作日久坐達780至約803分鐘(約13小時),自僱人士在工作日坐達696至798.8分鐘(約11至13小時),學生在上課日亦久坐達745至約760分鐘(約12至13小時)。在4組人中,退休人士的久坐時間最少,只有405至434.8分鐘(約6.7至7.2小時)。最極端的情況下,在職人士每日的久坐時間達1,038分鐘(約17小時),調查指其身體痛症風險較日坐9.5小時的人高4倍。

12小時長途機 腰痛雙腳痹

方先生在18、19歲時因做義工連續多日搬動重物,發現腰骨疲累下決定多坐下休息,直至暑假時乘近12小時長途飛機,後因劇烈腰痛及雙腳麻痹,需求醫並入院1星期,被診斷為椎間盤凸出,需接受物理治療。

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稱,20、30歲的上班族因而脊髓中樞神經及或神經根受壓的求診個案較20年前多,當中以辦公室文員及售貨員居多,若中樞神經受壓,則有機會需接受神經綫減壓手術,否則可致癱瘓,「患者通常發現自己簽名與以前不同、用筷子夾菜不穩等,誤以為是中風。」他解釋,坐立姿勢不正確是椎間盤或脊椎過早退化的主要成因,例如習慣俯身向前使用電腦、低頭使用手機等。

閒日久坐周末運動 更易傷


近年掀起行山風,但歐陽宏基指,若逢周一至五都久坐不動,在周末進行劇烈運動如跑步、行山等,反易拉傷加重身體負荷,建議平日較少走動的人,應以半小時、一小時的簡易山徑開始,勿突然挑戰6至8小時的遠足徑,並提醒上班族應每小時走動5分鐘,更理想是每15分鐘動一下。











參考資料: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7月19日星期四

甚麼是骨質疏鬆?


在我們的一生中,骨質都在不斷地生長及分解。若這兩者之間能取得平衡,骨骼便得以保持強健。然而,在大約30歲後,骨骼的分解便開始超越生長的速度,令骨骼變得脆弱和多孔。當骨質密度減低至一定程度,便屬於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的情況十分普遍。在香港,約有一半更年期後的婦女患有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 後果可大可小
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骨折或許是骨質疏鬆最先出現的症狀,它可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包括脊椎、股骨。
如不及早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可能會引致以下嚴重後果:
  • 骨折
  • 活動能力下降
  • 失去自我照顧的能力
  • 生活質素下降
  • 永久殘障
  • 死亡
骨質疏鬆的預防
不少簡單的生活習慣,都可補充骨質及預防骨折,並有助減低患上骨質疏鬆的機會。這些包括:
  • 多吸收鈣質
  • 多接觸陽光有助吸收維他命D
  • 適量的負重運動(建議與專業人士商討)
  • 減少或避免吸煙及酗酒


參考資料: www.i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7月11日星期三

活動能力最多回復一半

34歲單車發燒友日前失事衝下山坡,撞傷頸椎及胸椎,當中胸椎第8及9節傷勢最重,出現骨裂並壓着神經線,當中部份神經線更斷裂。現時他下半身全無知覺,家人引述醫生指下半身恐會癱瘓,擔心不已。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指,事主可能傷及脊髓,未來一年是康復關鍵期,受創損壞神經線可能重生,但即使康復理想,下半身活動能力最多只能回復一半。


胸椎(Thoracic vertebrae)是人體脊椎一部份,共分12節,張醫生指胸椎第8及9節掌管下半身活動能力,該兩節脊椎受創除影響下半身活動,亦影響性能力及大小便。他指胸椎的神經線並無太多神經細胞,因此一旦受創極難康復。他補充,傷者接受固定受傷脊椎的手術後,若左腳腳底對擠壓有反應是好現象,但相信事主康復路漫長。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08/19890092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7月6日星期五

鋼筋插臂男:不理解公院安排

40歲鄧先生前日上午近11時在長沙灣地盤工作時不慎跣倒,左手臂遭鋼筋貫穿,事後連同插入手臂的鋼筋同送瑪嘉烈醫院治理,苦候6小時仍未獲安排做手術,最終轉往私家醫院才拔出鋼筋。他指曾聽聞瑪嘉烈醫院因麻醉師不足以致手術拖延,認為院方應可作更好安排。
瑪嘉烈否認麻醉師不足


記者昨日到九龍城聖德肋撒醫院探望鄧先生,見他包紮着的左臂略見腫脹,仍勉強可輕微舉起,暫時未知會否有後遺症。鄧指入住私院費用由二判公司負責,形容前日意外後「痛到入心入肺」,豈料被送到瑪嘉烈醫院,醫護人員為他注射止痛針後,他一直等到下午5時仍未獲安排做手術,最終由公司安排他轉到私院治理。


鄧先生指在急症室聽聞「呢度麻醉師少,等麻醉師等幾個鐘都見唔到人」,他懷疑醫院因麻醉師不足而延誤手術。對於院方事後解釋因分流制度而未能盡快安排手術,鄧先生直言不能理解,「公立醫院唔係得一間㗎嘛,係咪可以送去盡快做到手術嗰間?」


瑪嘉烈醫院指,前天有5名麻醉科醫生當值,當天下午約4時半麻醉科醫生為鄧進行手術前評估,但他稱希望到私院接受治療,遂安排他簽署自願離院通知書,又指病人轉到其他醫院需要重新接受臨床評估及輪候手術,或會延遲病人接受治理。骨科醫生張啟然表示,全身麻醉前必須空肚最少6小時,以防食物倒流危及生命,病人亦要驗血、照心電圖等,故等待6小時屬正常。













參考資料: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705/20440649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