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6日星期一

打羽毛球甩骹危機(下)




切勿自行復位

曾經看過有人自行將「甩骹」復位的畫面,但張醫生指此舉其實相當危險,因為關節移位很多時候也會伴隨韌帶或肩緣撕裂,除引起劇烈痛楚、肢體乏力、變形外, 若治理不當或可引起併發症。張醫生表示甩骹其實可大可小:「下肢如膝關節甩骹的話,膝關節後移,有機會擠壓到附近血管,嚴重可導致缺血性壞死;而若頸部出 現脫位,更有引致身體癱瘓的風險,不可輕視。即使為常見的肩膀或手㬹甩骹,若未經適當處理,受損軟組織未能痊愈,便會影響固定關節的能力,增加習慣性甩骹 的機會。慣性甩骹對關節結構會有一定程度損傷,長此下去,會對關節面軟骨造成永久創傷,令肩膀功能永久損害。」



最少休息6星期

張醫生強調,處理甩骹,應視之與「斷骨」無異。遇此症應即送院求診,醫生先檢查傷勢,再透過復位治療幫助恢復患處關節回到原處,嚴重者有可能需要以內窺鏡 及微創手術修補受損組織。關節復位後疼痛感應大減,醫生或會處方消炎止痛藥幫助消退發炎徵狀。值得一提的是,患者仍需最少佩戴布料支架4至6個星期,以固 定受傷部位。「甩骹後關節軟組織如筋膜、關節膜、關節囊等會有一定程度損傷,故需要固定患處4至6個星期,讓該位置得以休養痊愈。切忌以為痛楚消失便等同 痊愈,隨意活動關節,否則演變作『習慣性甩骹』,就得不償失。」


張啟然 骨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the-sun.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9月19日星期一

打羽毛球甩骹危機(上)




常常在電視劇見到甩骹後,主角咬咬牙,忍一下痛,就自行將骹位托回原處。如此神乎其技以為好有型?

原來,此舉十分危險!甩骹後若處理不當,沒有妥善護理受損筋肌,容易導致慣性甩骹。在本港,最容易引致甩骹的活動是打羽毛球,不想每次舉起球拍抽擊前,都蒙受肩膀再次甩骹的陰霾,最好還是找醫生檢查清楚。



手關節最易甩

關節與關節之間,靠軟組織維持位置,故若身體受到意外或運動衝擊、跌倒等,令關節移位或脫位,就是俗稱的「甩骹」。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指出,甩骹可分為急性或慢性,當中急性甩骹多因為意外或運動衝擊引發,患者會感到劇痛,患處肢體動彈不得,外觀奇異,如常見肩關節甩骹的話,就可能出現上臂骨前移及下垂的情況;而慢性甩骹多發於曾經甩骹、卻無妥善處理的關節,慢慢演變成「習慣性甩骹」的情況。

張醫生說:「在眾多關節之中,最容易出現『甩骹』的部位,以膊頭為首,其次是手㬹。控制雙手活動的肩關節,是人體全身最靈活的關節之一。皆因其本身結構與 髖關節近似,為球窩關節(Ball and Socket Joints),由於球窩凹位淺,經過運動碰撞、用力拉扯等,就有機會令肩關節移位或脫位。而其中一種常見的肩膊甩骹,就經常發生於香港人很喜歡的羽毛球 運動。不少人輕視羽毛球的運動量,但其實當用力舉高手向後抽擊,手臂突然用力拉扯,容易令肩膊球窩關節移位。故下次打波前,記緊做足熱身運動,增加關節靈 活度。值得一提,若首次脫骹後沒有得到妥善處理,關節組織沒有完全康復,於日後受到撞擊時就更易甩骹,而且次數更密,便成了『習慣性甩骹』。患者可能發現 每次做同一個動作,就會有甩骹之虞,又或因為關節軟組織經過長期損傷變鬆,甩骹時甚至不感覺疼痛的情況。」(續)

張啟然骨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the-sun.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9月12日星期一

跳10分鐘=慢跑25分鐘  跳繩強化心肺功能

跳繩花式千變萬化,不但帶來樂趣,也有助兒童及青少年的骨骼發展。中文大學研究發現跳繩既可改善骨質密度,經常跳繩的學童跑跳能力也較佳。運動專家指出,港童普遍運動時間不足,建議中小學生每日至少做一小時運動,加入跳繩元素更有益身心。

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系主任夏秀禎表示,跳繩好處多,當跳躍時心跳會加速,藉此提高心肺耐力。跳躍動作又可訓練下肢肌肉,提高雙手靈敏度,增加手腳和眼部的協調。

跳繩是一種劇烈運動,非常消耗體力,夏秀禎指,當身體跳躍時,雙腳凌空,屬全身負重,「即係一個120磅嘅人跳起,就負重120磅」。若與跑步動作比較,身體始終有一隻腳會踏地,負重量只為全身約50%至66%體重。

美國研究顯示,連續8至10星期,每日跳繩10分鐘,心肺功能的改善,等同每日慢跑25分鐘,顯示跳繩帶來的運動效果,不遜於跑步。瑞典于默奧大學一項有50名女運動員參與的研究亦發現,女運動員持續8個月每星期跳繩3次,骨質密度比無跳繩的運動員增加22%。

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正展開本港首個關於跳繩改善骨質密度的研究,早期小型研究發現,連續16個月、每周有跳繩習慣的初中女生,腳跟的骨質密度比一般女生高。下月將進行涉及200名小四至中二的女生研究,其中一半人有跳繩習慣,另一半較少運動,比較兩組人骨質密度分別。

該學系另一項涉及約300名小二至中三學生的研究,發現有跳繩習慣的學生,進行跑步、單腳跳、立定跳遠等動作的能力較佳。稍後將評估跳繩對投球、接球等物件操控能力的改善程度。


高血壓不宜劇烈運動

夏 秀禎認為,小學或初中生參與跳繩運動對骨骼發展有幫助,包括改善骨質密度,同時可培養運動習慣。建議平日較少活動的港童,嘗試接觸跳繩項目,「市民實在坐 得太多,要郁動多啲,唔郁血管都容易啲老化」。成人玩跳繩更額外有減腰背痛、減低脂肪比例的功效。由於跳繩可以很劇烈,並加劇心臟負荷,故有心血管疾病包 括高血壓人士,都不宜跳繩。

 
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指,跳繩屬負重運動,骨骼所承受力度可刺激生長,尤其處於發育階段的兒童及少年,把握此段時間,多做負重運動,有助骨骼成長及增加骨質密度。但踏入30至35歲後,骨質密度停止增加,只能預防骨質流失,如曬太陽、服用鈣片或維他命D補充劑、進行負重運動等。















資料來源: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825/1884337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9月6日星期二

關節血腫

除了患有血友病的患者之外, 關節血腫大部分是創傷性的。創傷可引起x光看不出的關節內骨折或韧带,滑膜等軟組織裂傷,從而導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慢慢渗進關節,腫痛一般在傷後1-2 小時內發生。


檢 查時會發現受影響關節腫脹,皮膚溫度增高,有時皮膚有瘀輕還有明顯觸痛感。x光檢查的用意在於排除明顯的骨折。確認了是創傷性關節血腫,首先要做的是停止 關節的活動,冰敷消腫和止痛。有需要時,為了減輕關節內壓力,要在無菌操作下將關節內積血抽淨。之後就要找到出血的原因, 從而制定後續治療的計劃。醫生會作相關的檢查以確定軟組織是否撕裂,如果不能確定,做個磁力共振就能看得清楚。


總而言之,受傷後並不是x光正常就等於沒大礙。最重要的還是仔細的病歷和臨床檢查,再加上適當的化驗和影像檢查去達到一個精確的診斷,以免錯過了治療的良機。


個案分享

第 二位是個十多歲的胖男孩,在家蹦蹦跳跳了約十來分鐘,一切正常,也是大約一、兩個小時後在洗澡的時候發現膝關節腫了,還非常痛。他需要穿著支架固定並用拐 杖走路數周,等完全恢復了才能自由行走。那個膝關節血腫的孩子,由於非常疼痛,做了關節內積血的抽取,臨床檢查及磁力共振顯示臏骨習慣性脫位。他需要通過 適量的運動,加强腿部肌肉,才能避免情況再次發生。




右圖的磁力共振顯示這名年輕人的脛骨下端有骨折(白色箭嘴),血液經骨折滲進踝關節(白色的地方)





參考資料: www.i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