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9日星期一

骨折微創手術


 

在過去的幾週裡面已經提過大眾對骨科的誤解與推廣一些正確的觀念。今天我們就談談骨折的微創手術。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內固定就開始廣泛應用於治理骨折,以前我們醫生要求骨折需要絕對復位和固定;同時,病人亦要求在X光片中見到受傷的骨頭部位完全恢復筆直。


然而絕對復位是否必須?
如果要求絕對復位,無可避免會傷及骨折位置附近的血管及軟組織。因此,進行不必要的絕對復位和固定的手術治療往往會增加骨折不癒合的機會。

近十年的研究發現,骨折的內固定手術最重要的一點在以往被忽略了,就是要保護骨折附近的血液供應與軟組織。

現在我們認為除了關節內的骨折,其餘的骨折大都無需絕對復位,相對復位便可令其更快痊癒,這著實是一個概念上的巨大轉變。

其背後的原因是保持血液供應與軟組織以及骨折間的微動,進而刺激骨痂的生長。骨痂是一種軟骨組織,在骨折的斷片中形成,之後再加上鈣化作用,就可形成新骨。

骨痂的形成在骨折的癒合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所以,現在內固定的概念最重要旨在刺激骨痂的形成。

由此可見,骨折微創手術的意義在於通過間接的復位,保持血液供應與軟組織加上現代內固定的概念,減少骨折部位附近的損傷,加快骨折的癒合及康復。這才是真正的骨折微創手術。

並且,現今的鎖定鋼板及螺絲,在情況許可下利用一個很小的傷口就可以放進體內,與微創的目標一致,但傷口小絕對不是微創手術唯一要追求的。

所以若你發生了骨折的意外,看見自己的X光片中骨頭並非完全恢復筆直,請相信你的骨科醫生的專業決定。

張啟然 骨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mingpao.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22日星期一

對得個mon多 骨質密度都變低


挪威一項研究指出,青少年越長時間坐在螢幕前看電視及玩電腦,骨質密度會越低,增加患上骨質疏鬆的風險,但有關影響只出現在男性身上,女性則沒有相同影響。有骨科專科醫生表示,長時間待在室內,少做戶外運動及少曬太陽,均會影響骨骼健康,建議青少年每日進行1小時運動。

研 究用兩年時間監測約1,000名年齡介乎15至17歲的挪威青少年,發現男孩平均花在螢幕前的時間較女孩多,男孩在周末平均花5小時打機及看電視,女孩只 用約4小時。此外,女孩會邊看電視邊進行手作;但男孩在看電視時,一般不會同時處理其他事情。研究發現,男孩坐在螢幕前的時間越長,骨質密度會越低,但同 樣情況卻沒有出現在女孩身上,可能因男女脂肪分佈不同,並估計或因久坐令人體新陳代謝減慢,從而影響血糖、血壓及脂肪的新陳代謝,令肌肉及骨骼減弱。

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表 示,人體骨質會隨着年紀不斷增加,直至約30歲時停止,若在10餘歲時已長期待在室內,少做運動又少曬太陽,便容易影響日後的骨質密度,增加出現骨質疏鬆 的風險;若在30歲後不做運動及不曬太陽,也會增加骨質流失的速度。他建議青少年應多做負重運動,如跑步及球類運動等,每日約一小時,以保持骨骼強壯。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也建議,家長可幫助子女戒掉久坐的習慣,如限制全家看電視的時間,將睡房劃分出電視及電腦區等,又或以滑板、足球及風箏作禮物,鼓勵孩子進行戶外運動。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15日星期一

脊椎微彎 不影響身高

■張啟然表示,脊椎痛症大多因勞損所致,可服用止痛藥舒緩痛症。

 

 

【本 報訊】一般人對脊椎痛症常有誤解,骨科醫生張啟然表示,有不少家長因子女脊椎有輕微側彎問題便大驚小怪,擔心子女不易長高,最細甚至只有兩歲已陪同求診。 他指,人體並非倒模,約4%人脊椎側彎逾10度,但「差少少唔緊要」,不會造成嚴重問題,也不會影響將來的身高,毋須特別矯正。

 

他 表示,脊椎側彎成因不明,但與坐姿及其他姿勢無關,勸喻家長不要因子女有輕微脊椎側彎而責怪子女,「唔好話仔女書包揹得唔好,鞋又着得唔好」。家長若擔心 子女有脊椎側彎問題,可先向家庭醫生作初步檢查。他指出,若兒童脊椎側彎嚴重,便需要穿上硬托矯正,一般要穿着數年,每日穿23小時。嚴重者才需要進行手 術,在背部加設螺絲進行矯正,防止側彎進一步嚴重。

 

行得走得毋須戴腰封


不少人腰痛時會自行佩戴腰封幫助穩定腰部,他提醒,若腰痛嚴重至無法起床,在醫生建議下才有需要使用腰封,如果「行得走得」,就不宜佩戴,因長期佩戴腰封反令腰部肌肉過份依賴,有礙康復。坊間也有指睡在硬板床上有助改善腰痛,他稱,暫沒有研究證實。


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





 

新聞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009/18894409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9日星期二

脊柱壓心肺增死亡風險

浠兒所患的脊柱側彎症(Scoliosis),是指脊椎左右彎曲變形,呈C或S形,是青少年常見脊椎骨畸形病患,男女比例1:9。除了影響外觀,病情嚴重者可能因脊柱側彎壓向心肺,甚至影響肺部發育增加死亡風險。

側彎逾45度需開刀

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指, 脊柱側彎成因不明,兒童患者因骨骼仍成長,手術後康復機會較大。若側彎超過35度要治療,「35度要戴硬殼,45度以上要做內固定手術」。過去醫生在病者 脊骨安裝金屬棒,但金屬棒不能延長,其後需每半年開刀更換金屬棒,直至15歲骨骼成熟期,以9歲病者為例,手術後至15歲需至少開刀12次。

2009年香港大學醫學院引入體外遙控生長棒,替病童植入內置磁鐵馬達的生長棒,透過外置磁鐵裝置,每月調校延長生長棒,毋須再開刀,至今有超過20名病童接受手術。














參考資料: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228/1942938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2日星期二

打羽毛球甩骹危機(下)




切勿自行復位

曾經看過有人自行將「甩骹」復位的畫面,但張醫生指此舉其實相當危險,因為關節移位很多時候也會伴隨韌帶或肩緣撕裂,除引起劇烈痛楚、肢體乏力、變形外, 若治理不當或可引起併發症。張醫生表示甩骹其實可大可小:「下肢如膝關節甩骹的話,膝關節後移,有機會擠壓到附近血管,嚴重可導致缺血性壞死;而若頸部出 現脫位,更有引致身體癱瘓的風險,不可輕視。即使為常見的肩膀或手㬹甩骹,若未經適當處理,受損軟組織未能痊愈,便會影響固定關節的能力,增加習慣性甩骹 的機會。慣性甩骹對關節結構會有一定程度損傷,長此下去,會對關節面軟骨造成永久創傷,令肩膀功能永久損害。」



最少休息6星期

張醫生強調,處理甩骹,應視之與「斷骨」無異。遇此症應即送院求診,醫生先檢查傷勢,再透過復位治療幫助恢復患處關節回到原處,嚴重者有可能需要以內窺鏡 及微創手術修補受損組織。關節復位後疼痛感應大減,醫生或會處方消炎止痛藥幫助消退發炎徵狀。值得一提的是,患者仍需最少佩戴布料支架4至6個星期,以固 定受傷部位。「甩骹後關節軟組織如筋膜、關節膜、關節囊等會有一定程度損傷,故需要固定患處4至6個星期,讓該位置得以休養痊愈。切忌以為痛楚消失便等同 痊愈,隨意活動關節,否則演變作『習慣性甩骹』,就得不償失。」


張啟然 骨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the-sun.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