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9日星期三

腰背痛變脊椎神經痛風險高




我們平日若感覺腰背痛,往往自行貼上膏布止痛了事。有骨科專科醫生指出,如果長期不予理會,腰背痛會惡化成慢性痛症,一旦長期工作勞損和意外創傷,更會引發脊椎神經痛,其後遺症可困擾一生。醫生建議要預防脊椎神經痛,市民必須注意慣常活動及工作姿態,經常保持適量運動,強化背肌,避免長時間或不休止地站立或坐下,若感到痛楚嚴重,便應立即求醫。

持續痛3個月為慢性痛症
腰背痛是香港普遍的疾病,若持續性疼痛3個月,通常被定義為慢性痛症。根據2002年港大的調查顯示,曾經接受痛症門診治療的病人中,28%為神經痛。神經痛分為不同的種類,如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及坐骨三叉神經痛。此外,脊椎受損神經痛的成因包括創傷性脊椎損傷、髓內腫瘤、脊椎空洞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等。病人病發時,患處有如被針刺、火燒或觸電感覺,劇痛難當,痛楚亦可能會持續6個月以上。由於患者經常會感到疲倦乏力,生活質素大受影響,亦可能無法工作,情緒會變得十分沮喪,甚至出現失眠、抑郁症或厭世念頭。

建議市民注意工作姿勢
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表示,港人普遍缺乏運動,尤其辦公室一族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大多會上半身向前彎,坐姿不良造成腰背受壓,加上操勞過度令腰椎負荷增加,增加脊椎神經受創的風險。
他續指,近年市民經常低頭使用智能電話或平板電腦,亦會令肩頸承受壓力。在日積月累的勞損下,出現椎間盤退化的機會大增,神經線會因為受壓而引起疼痛,建議市民必須注意慣常活動及工作姿勢。


感到痛楚嚴重應立即求醫
市民若感到痛楚嚴重,便應立即求醫。現時有最新的藥物可有效治療神經痛,如本年6月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 批准,作為管理與脊椎神經損傷有關神經痛的治療藥物普加巴林(Pregabalin),藥物治療可減低施行手術可能出現之風險。

62歲的蔡先生,16年前突然感覺肩膀痛,更痛至手肘,情況其後惡化至晚上睡覺時,腳底感覺「滾熱」,更出現幻覺。他求醫後,證實是椎間盤撕裂引致頸的神經線受壓,接受頸椎融合手術。但8年後,再次出現痛症,再接受手術及處方藥物後,現時已逐漸康復。

張啟然 骨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hkcd.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2月18日星期二

長期用電腦玩手機 易腰背神經痛





港人常叫腰酸骨痛,骨科醫生指除長期工作勞損和意外創傷會引發神經痛外,原來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常常玩智能電話或平板電腦人士,都會使腰椎負荷增加,造成神經線受壓而引起疼痛。醫生呼吁如市民持續腰背痛,應盡快求醫協助,以及早找出痛楚根源,以便對症下藥。

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解釋,使用電腦時,上半身傾向前彎,坐姿不良令腰背受壓,增加脊椎神經受創風險,加上現時人人機不離手,亦令肩頸承受壓力。日積月累勞損下,神經線受壓而引起疼痛。

體育運動引致脊椎創傷的風險同樣不可忽視,例如最近大熱流行踩單車、溜冰、跳舞及滑雪等,稍一不慎,都會跌傷脊椎。

神經痛令患者感到疲倦乏力,大大影響生活質素及工作,甚至出現失眠、抑郁症或厭世念頭,很多人只服止痛藥了事,但傳統止痛藥及非類固醇消炎藥,只能紓緩兩至三成痛楚。

他建議,要預防腰背痛,必須注意慣常活動及工作姿勢,經常保持適量運動,增強肌腱柔韌度及肌肉力量,幫助支撐脊椎。

張啟然 骨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news.hkheadline.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

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

頸梗膊痛或因椎間盤退化





頸梗膊痛隨時是椎間盤退化或突出症狀。骨科專科醫生指,椎間盤一旦壓着神經或中樞神經,嚴重可致癱瘓或構成生命危險;部份人因遺傳基因,導致10歲童已出現椎間盤退化症狀。




「痛到似被針拮」

骨科醫生張啟然指,臨床診症中約有兩成多的病人,因椎間盤退化或突出求醫。

成人出現椎間盤問題,主要與坐立姿勢不正確有關,如長期低頭用手機玩電腦、錯誤姿勢搬動重物等。突出的椎間盤若壓着神經線,病人會非常困擾,「病人覺得痛到似被針拮、火燒,但外人未必理解,以為病人扮嘢,令病人感無助」。


若兒童出現椎間盤退化,則主要與遺傳有關,他每年接獲23名、10多歲因遺傳基因導致椎間盤退化症,最年輕僅10歲。最近有一名12歲、來自上海的男童,因走路不穩求診,揭發患椎間盤退化致坐骨神經痛。因病人年紀輕,待脊椎增生組織穩定後,才決定治療方案。

現年62歲的蔡先生,早年為電視節目製作統籌,疑因長期拍攝致頸椎勞損。他16年前起,頸椎間盤退化致神經根受壓,出現膊痛、走路不穩及腳抽筋症狀,痛症更令他情緒受困,出現見鬼等幻覺,先後接受兩次手術。近期病情復發,椎間盤更壓着中樞神經,要做神經線減壓手術。

張啟然 骨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2月10日星期一

意外創傷高危行業易引發 脊椎神經痛宜及早診斷




本港受痛症困擾的人多不勝數,除肌肉筋骨痛外,不少人是因意外創傷或從事高危行業而引發脊椎神經痛,若未有恰當處理,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更會出現失眠、焦慮抑鬱,甚至自殺等情緒問題。有骨科醫生提醒市民,若持續腰背疼痛,必須盡快尋求醫生協助,及早診斷找出痛楚根源,以便對症下藥。


神經痛是一種較複雜的痛症,患者的神經線末稍或中樞神經系統,因損傷或功能失調,出現不正常的生理反應,錯誤將訊息傳遞至痛楚中心。骨科專科醫生張啓然表示,意外創傷也是導致脊椎神經受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脊髓曾受創傷的人士,亦有多達六至七成人隨後會被確診患上神經痛。


他稱,脊椎受損神經痛患者在病發時,患處有如被針刺、火燒或觸電感覺,劇痛難忍,痛楚可能會持續六個月以上,由於患者經常感到疲倦乏力,生活質素大受影響,亦可能無法工作,情緒會變得十分沮喪,甚至出現失眠、抑鬱症或厭世念頭。


除了創傷性原因外,港人缺乏運動,長期坐在辦公室工作,故亦很容易出現脊椎神經痛。張啓然稱,很多辦公室工作人士,長期使用電腦,上半身向前傾,坐姿不良造成腰背受壓,加上操勞過度,令腰椎負荷增加,脊椎神經受創的風險亦增加,加上近年市民經常低頭使用智能電話或平板電腦,亦令肩頸承受壓力。長期勞損下,容易出現椎間盤退化,繼而令神經受壓引致疼痛。除辦公室一族外,多種從事其他高危行業或活動的人士亦容易出現脊椎神經損傷。


由於癌症、感染、腰椎間盤突出症、脊髓血管病、髓內腫瘤、多發性硬化症等,也可引致脊椎神經痛,但很多患者卻誤解痛症不是病,只自行服食止痛藥物,忽略求醫的重要性。因此,張啓然建議,腰背痛楚持續一至兩周,應盡快求醫,及早診斷,排除其他疾病,並對症下藥。



容易出現脊椎神經痛的高危行業:
建築工人及其他體力勞動人士/交通及執勤警員/電單車及單車送貨員/職業運動員或運動愛好者/售貨員/從事飲食業人士/長期使用電腦工作人士

張啟然 骨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am730.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腰痠背痛或椎間盤退化 最細僅10歲 痛症加劇應求醫





香港人常有腰痠背痛,有骨科醫生指超過1/4痛症求診個案屬神經痛,絕大部分與脊椎椎間盤退化有關,例如椎間盤突出令神經線受壓,患者會突然感到有如刀割或電擊的刺痛,並會由肩頸延伸至雙腳。椎間盤退化屬正常情況,醫生指最年輕個案10歲已退化,若不影響日常生活,未必需藥物或手術治療,然而若痛楚持續並加劇,便需及時求醫,否則可能演變成慢性痛症。


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指,八成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嚴重腰痛,若疼痛少於兩星期,便毋須深究成因,但若持續一至兩個月便應向家庭醫生求診,再轉介至骨科,以尋找病因。他指若四成半痛症求診個案只屬肌肉筋骨痛,另約有兩成八屬神經痛,即神經末梢受損或失常,令大腦產生錯誤疼痛訊號,患者除了感到肩頸痛外,連下半身及雙腳也會突然有像針刺﹑電擊﹑火燒或麻痺的劇痛。絕大部分神經痛均與椎間盤退化有關,每節脊椎之間的軟組織日漸磨蝕,若當中的啫喱狀物質溢出,壓住附近神經線或中樞神經,便會致神經痛。

脊椎在骨胳成熟後已開始退化,年輕人被診斷椎間盤退化不用過分擔憂,若未演變成嚴重劇痛或影響生活,未必需即時用藥或做手術。他最近便接獲一名十二歲上海肥胖男童,因報稱走路時雙腳「抽住痛」求醫,經磁力共振證實兩節脊椎退化,以往亦遇過只得十歲的患者,但因隨著身體成長,病情或會回穩,故可先行觀察。但若痛症持續六星期,便需考慮治療,藥物包括鴉片類﹑抗抑鬱藥及癲癇藥等,亦可配合手術及物理治療。


頸椎痛致失眠有幻覺:
六十二歲的蔡先生十六年前因頸椎退化致肩頸劇痛,痛至嘔吐﹑失眠甚至有幻覺,曾接受頸椎手術,八年前復發再做第二次手術,五節頸椎中有三節融合,減少患處勞損,卻加快餘下兩節退化。至今年四月終再惡化,站立時無法保持平衡,雙腳經常失控狂踢,腳底常感到像被火燒,醫生診斷椎管嚴重收窄,令中樞神經受壓迫,一個月前再做神經減壓手術,現時各種徵狀已獲紓緩。
張啟然 骨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東方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2年12月6日星期四

九成痛症毋須動手術 六周修復






不要以為痛症是成人獨有,有專科醫生表示,每年約有兩﹑三名10至12歲兒童因坐骨神經痛求診,估計是遺傳基因令他們的椎間盤提早退化。但他呼籲患者不用過分憂心,因九成個案毋須動手術便可治癒。

港全能運動學會調查顯示,逾兩成港人曾受慢性痛症困擾,患者比例於10年間急升一倍。而在被轉介至政府痛症診所的患者中,28%被診斷為神經痛,僅次於首位的肌肉筋骨痛(46%)。

有別於傷害性疼痛,神經痛可以是沒有受到刺激也能引發的痛感。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表示,患者會經常感到疲倦乏力,甚至會引發失眠或抑鬱症等心理問題。現年62歲的蔡先生16年前便因頸椎神經痛而情緒低落,更一度出現幻覺。

 

年輕患者多屬遺傳

張啟然指因椎間盤突出引發的坐骨神經痛尤其普遍。「患者常見於3040歲期間,但每年亦有兩、三名1012歲兒童出現這類情況。」他最近便接觸了一名12歲患者,該男童因坐骨神經痛而走路一拐一拐,無法上體育課。

但張啟然並未為男童作任何治療:「因為身體有自動修復功能,只要保持活動,疼痛會於六星期內消失。若疼痛未消失,則要考慮進行手術。」他又指年輕患者主要的病因是遺傳基因,生活習慣屬次要。
既然九成痛症毋須動手術便可治癒,那痛症患者是否不用求診?「當然不是,建議若痛楚持續一至兩星期,便要向家庭醫生求診。主要作用是診斷痛症屬良性還是惡性,因5%痛症可因癌症及細菌感染引起。

張啟然 骨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skypost.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