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星期二

良好姿勢 預防背痛


先要建立標準的日常姿勢,藉由良好姿勢,可以設法降低背痛之產生。


 1. 站:

應避免背部過度彎曲。正確的站姿是抬頭、挺胸、背部挺 直、收縮小腹。如小腹突出或長時間穿高跟鞋,會使腰椎向前凸,增加腰椎的壓力,所以女性不宜穿一吋高鞋跟以上之鞋子。

長時間站立,需讓腰椎休息,可將背部 呈垂直線靠於牆上,腹部向內收,臀部向下,膝彎曲,或將一腳用矮凳抬高。如洗衣、洗碗、燙衣服的姿勢,都可以一腳用矮凳抬高。


 2. 走路:

腳尖朝前,重心在足掌中心而不是內外側大小趾上。行走姿勢是最深切影響全身直線架構的。通常足掌內外八字的人,都會有輕或重的腰酸背痛。


 3. 坐:

採坐姿時,翹腳且腹部用力,讓背部保持平直。坐椅為支撐背部腰椎部分,應使用外型適當的坐椅以直背硬椅為宜。並應避免彎腰駝背在過於舒適的椅子而使頸部、背部肌肉不當受力。正確的坐姿是兩腳平踏地面,背部平靠椅背,臀部坐滿整個椅子。

駕駛員的姿勢儘量將背及腰部靠在座椅上,座椅靠背的角度約115度為宜。由於椅子太高,兩腳懸空時,會使腰椎向前凸,可在腳下放小矮凳。當由坐姿站起來時,須將臀部先向前移動,然後再站起來。應避免過度向前彎腰站立。


 4. 躺:

躺臥時,床舖的選擇非常重要,太軟太硬的床對腰椎都會造成壓力。最好選用木板床上墊一層褥子或榻榻米。枕頭高度正好讓頭與肩膀平行,雙肩自然舒適彎曲放置在身前床面上。切不可以手枕著頭而睡,因會造成背肌過度伸展。正確睡姿是側睡,雙膝微彎,兩腿間夾一個枕頭。

如果要仰臥,就要在膝下墊個枕頭,這樣可以減少腰椎前凸。俯臥會使腰椎向前凸而增加腰椎之壓力故應避免。







參考資料: www.i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2月23日星期一

Degenerative scoliosis (2)

Treatment

In some cases, the symptoms can be relieved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can be maintained by appropriate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their daily function severely affected despite of non-surgical treatment, surgical decompression and reconstruction can be considered after taking into the accounts the pros and cons in particular patient’s medical co-morbidities.




Surgery

The purpose of the surgery is to reduce pressure on the nerve, stabilize and improve the spine alignment by instrumentation and fusion. 3D computer navigation helps to reduce the difficulty and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screw insertion in the deformed areas.










Reference information: www.ispine.com.hk
It is not intended as medical advice to any specific person. If you have any need for personal advice or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your health, please consult your personal physician.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Degenerative scoliosis (1)

 





Symptoms


Scoliosis means abnormal lateral curvature in the spine.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scoliosis. While the others kinds presents mainl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with purely deformity, the degenerative scoliosis mainly affects the elderly population by not only deformity but also neurological symptoms. It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severe stage of spine degeneration.



Clinical signs

Detailed clinical consultation, examination would identify th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 Standing and dynamic x-ray examination measures the deformity and instability. MRI scan helps to precisely locate the area of nerve compression. Other examinations like CT scan and nerve root block may be necessary in some cases.



Exercise

Physiotherap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trengthen your muscles. The strong muscles can help to maintain a correct position of the spine. Low-impact activities can increase overall fitness without straining the back.











Reference information: www.ispine.com.hk
It is not intended as medical advice to any specific person. If you have any need for personal advice or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your health, please consult your personal physician.

2013年12月9日星期一

緊急脊椎手術

 




大部分的椎間盤突出都無需要立刻做手術,哪些脊椎情況需要立即做手術。普通的椎間盤突出只會壓住腰椎1-2條神經根,所以大部分無須立即做手術。然而,馬尾松神經綜合症則需要馬上做手術。脊髓神經(即中樞神經)在腰椎1,2節就完結,腰椎2節以下的全部為腰椎及骶椎的神經根,它們匯聚成一束神經,樣子就像一束馬尾,所以稱之為馬尾松神經。  
 

這些神經根主要負責控制下肢的活動、大小便及性功能,如果椎間盤突出得很嚴重,尤其是發生在發育性椎管狹窄的人身上,他們會感到雙腿特別疼痛,肛門及臀部附近有麻痺感,不能小便,甚至失禁。這樣的情況就稱之為馬尾松神經綜合症。

當出現這樣的情況,骨科專科醫生會建議病人馬上通過磁力共振去診斷以及利用手術進行神經減壓,旨在把對神經造成的永久性傷害降到最低。另外一類需要立刻做手術的情況是脊髓神經急性局部受傷。脊髓神經由頸椎延伸到腰椎1,2節的,是連接腦部與身體各神經的主幹線。負責控制身體大部分功能,並將感覺傳送回大腦的。突然的創傷、脊椎骨折及脫臼,脊椎退化的突然惡化、腫瘤、細菌感染(包括肺癆菌)等原因都有可能引致脊髓神經急性創傷。

脊髓神經急性受傷分為完全受傷和局部受傷兩類。脊髓神經急性完全受傷,即使立即做手術,都無法恢復,這意味著病人會永久截癱,即受傷的節段以下會完全喪失感覺及運動功能。不過,醫生仍有可能會建議病人接受手術,目的在於減輕病人的痛楚及穩定脊椎,讓病人日後可以坐立或利用助行器行走。


脊髓神經急性局部受傷,即受傷節段以下的神經功能變差,但是仍有部分感覺及活動能力。如果骨科專科醫生見到這樣的情況,必須儘快做手術,進行神經減壓,防止惡化及盡量令其恢復。因為脊髓神經受壓迫的時間越長,會造成更多水腫及血液循環持續變差,所以務必立即進行神經減壓才可防止它惡化成完全受傷,而造成永久截癱。


張啟然 骨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i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腰背痛變脊椎神經痛風險高

 


我 們平日若感覺腰背痛,往往自行貼上膏布止痛了事。有骨科專科醫生指出,如果長期不予理會,腰背痛會惡化成慢性痛症,一旦長期工作勞損和意外創傷,更會引發 脊椎神經痛,其後遺症可困擾一生。醫生建議要預防脊椎神經痛,市民必須注意慣常活動及工作姿態,經常保持適量運動,強化背肌,避免長時間或不休止地站立或 坐下,若感到痛楚嚴重,便應立即求醫。
持續痛3個月為慢性痛症
腰背痛是香港普遍的疾病,若持續性疼痛3個月,通常被定義為慢性痛症。根據2002年港大的調查顯示,曾經接受痛症門診治療的病人中,28%為神經痛。神經痛分為不同的種類,如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及坐骨三叉神經痛。此外,脊椎受損神經痛的成因包括創傷性脊椎損傷、髓內腫瘤、脊椎空洞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等。病人病發時,患處有如被針刺、火燒或觸電感覺,劇痛難當,痛楚亦可能會持續6個月以上。由於患者經常會感到疲倦乏力,生活質素大受影響,亦可能無法工作,情緒會變得十分沮喪,甚至出現失眠、抑郁症或厭世念頭。
建議市民注意工作姿勢
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表示,港人普遍缺乏運動,尤其辦公室一族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大多會上半身向前彎,坐姿不良造成腰背受壓,加上操勞過度令腰椎負荷增加,增加脊椎神經受創的風險。
他續指,近年市民經常低頭使用智能電話或平板電腦,亦會令肩頸承受壓力。在日積月累的勞損下,出現椎間盤退化的機會大增,神經線會因為受壓而引起疼痛,建議市民必須注意慣常活動及工作姿勢。


感到痛楚嚴重應立即求醫
市民若感到痛楚嚴重,便應立即求醫。現時有最新的藥物可有效治療神經痛,如本年6月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 批准,作為管理與脊椎神經損傷有關神經痛的治療藥物普加巴林(Pregabalin),藥物治療可減低施行手術可能出現之風險。
62歲的蔡先生,16年前突然感覺肩膀痛,更痛至手肘,情況其後惡化至晚上睡覺時,腳底感覺「滾熱」,更出現幻覺。他求醫後,證實是椎間盤撕裂引致頸的神經線受壓,接受頸椎融合手術。但8年後,再次出現痛症,再接受手術及處方藥物後,現時已逐漸康復。
張啟然 骨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i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8月27日星期二

個案分享: 頸部的脊髓神經病症

上次講到李女士患有腕管綜合症引起手痲痹。她母親原來也有手痲痹的徵狀,而且已有一段時間了。她兩邊手臂和手指有痲痹無力的感覺,而且手部活動有些僵硬、不靈活,並不像女兒一樣只是痲痹。細問之下,她軀幹和雙腳有受壓的感覺,還偶爾手腳有些不自主的動作。臨床檢查顯示李太太當然不是腕管綜合症,而是頸部的脊髓神經病症


頸椎引起的手腳痲痹有兩大類:神經根型脊髓型。他們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前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化刺激、壓迫位於相連椎骨中的頸神經根,引起頸、肩膀和上肢痲痹,甚至手部肌肉萎縮。後者則是由於位於椎管內的頸脊髓受壓而引起的肩頸疼痛,手部輕微痲痹,手腳精細動作協調性變差、行走不穩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症狀。醫生的臨床問診及檢查可以分辨這兩類不同的頸椎神經疾病。


神經根受壓的病症通常採用保守治療,例如藥物和物理治療,身體就能逐漸自然穩定下來而痊愈。但頸脊髓受壓的病症則大部分會逐漸惡化,其中有百分之十左右會突然惡化,引致四肢全癱或局部癱瘓。所以這一類病症醫生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李太太經核磁共振確診為第5、6節的椎間盤突出導致脊髓受壓,接受了手術治療。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一般以為此病多發於中老年人。但近年臨床統計發現年輕患者的發病率也不斷上升。所以大家如果有手腳痲痹,千萬不要輕視,亦不要在沒有任何診斷的情況下只顧盲目尋找舒緩性的治療。應該讓您的骨科醫生通過詳細的臨床檢查找出原因和衡量病情的嚴重性,從而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案。


參考資料:  www.i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8月21日星期三

個案分享: 腕管綜合症


李女士懷孕八個月了,近日來發現手指經常麻木酸痛 ,尤其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更為嚴重,有時夜間會突然痛醒,偶爾肘部和肩膀也有痲痹和刺痛的感覺。檢查時輕叩她手腕內側,她的手即有放射性觸電樣的刺痛和痲痹,而且當她屈腕時會更加明顯。李女士患有腕管綜合症。


腕管是一個在手腕內由骨和韌帶所構成之纖維性隧道,隧道的“頂”就是掌面的腕橫韌帶,它像一座拱橋橫架於隧道“底”的腕骨上。通過這個管道的有控制手指的屈肌腱和正中神經。正中神經是主要控管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份無名指的感覺神經,還是控制拇指活動的神經,使拇指能和其他手指握在一起拿物品,也正是它讓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手功能有了本質的分別。


正常情況下,腕管內屈指肌腱的活動不會妨礙正中神經。但當腕管內的屈肌腱體積增大或腕管內間隙縮小時, 就可使腕管變窄,導致正中神經受到卡壓,引起腕管綜合症, 例如懷孕後期的女性、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內分泌異常、多發性神經炎、腫瘤及手腕骨折或脫位等,不過大部分的患者都沒有特別的病因。


李女士是因為懷孕水腫引起腕管綜合症,夜間用手托能防止腕管在睡眠時繼續受壓,待生產過後就能恢復正常。沒有懷孕的患者可加上口服藥物。如嚴重到肌肉萎縮影響到手指功能的話則要考慮手術治療。


兩星期後,李女士回診所復診,情況改善了不少。她帶來了她母親,也有手部痲痹的症狀。也是一樣患有腕管綜合症嗎?



參考資料:  www.i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8月14日星期三

跟腱



跟腱是我們人體最強有力的肌腱之一,是我們行走、跑步及跳時發力向前的肌肉,通常年紀到了中年之後,勞損就會增加,特別是平時訓練不足,熱身不夠,就像我這樣會發炎及疼痛,這樣輕微的受傷可以利用休息,冰敷,消炎止痛藥,有時加上物理治療,數天至一兩週即可恢復。

但是在我的行醫經驗中,亦見過不少中年人士在運動中突然聽到腳後跟“卜”一聲,伴以劇痛、瘀腫,開始時行走困難,這意味著跟腱已經斷裂。

經過臨床的檢查,加上超聲波或磁力共振,確定是跟腱斷裂,治療方法為打石膏或手術治療。


        所以,雖然我很贊成大家多做運動,可是,在做任何運動時都要注意有適當的訓練及足夠的熱身運動。這樣就可以避免受傷了。


參考資料:  www.i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你有沒有...神經痛? 腰背痛? 脊椎退化? 坐骨神經痛? 兒童脊椎問題?



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醫生 為名人歐陽妙芝診症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影片來源: now


2013年7月22日星期一

脊椎導航手術 (Spine navigation surgery)








參考資料www.ispine.com.hk












脊椎導航手術在2000年已開始推出市場,香港亦引入這種技術超過五年。其實類似的導航技術已在日常車輛駕駛、電子遊戲機(例如wii)應用。脊椎導航技術能幫助骨科醫生提高脊椎手術的精確度,而且能減低X光輻射攝取量。



應用範疇

手術前,骨科醫生會進行適當的診斷和評估病人是否適合脊椎導航手術。
除一般因脊椎受傷而需要進行骨科手術的病人外,
亦特別適合一些手術位置較微細的病人使用:

  • 曾經接受脊椎手術而需要複修的病人
  • 因骨骼退化而骨骼較脆弱的病人,如骨質疏鬆症的病人
  • 受傷位置較難處理,手術風險難高的位置,
    如位置接近椎動脈的頸骨、嚴重變形的脊椎、椎弓根較狹窄等等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
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7月15日星期一

脊椎導航術治骨刺95%準

不少老年人誤以為生骨刺會痛到如「世界末日」。有骨科專科醫生指骨刺並非疾病,只是隨年齡增長,關節老化的骨增生,大部分不會引起痛楚;但若骨刺壓着神經線便會頻現麻痹痛,嚴重更會導致失禁。患者經藥物及物理治療不果便需動手術減壓。近年本港引入脊椎導航技術,可掃描3D影像與病人脊椎位置作電腦配對,更準確地推測植入螺絲的深度,精確度九成五,適用於微細脊椎手術。



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指,骨刺其實是骨增生,一般人骨骼十多歲時開始退化,但骨刺多在五十歲以上才出現,隨年紀增長,關節不斷老化,同時軟骨組織退化,促成骨骼出現自然修補及增生。這些骨增生一般會出現在關節壓力較大的地方,例如關節邊緣。大部分骨刺均不會帶來任何疼痛,但當骨刺壓着神經線,如生長在椎間盤內,神經會受壓,造成下肢痛楚。病人可能走路時感到雙腳沉重、臀部至小腿地方出現麻痹,小部分人嚴重至失禁。
患者痛楚若不嚴重,會先進行約六周的藥物或物理治療,再嚴重些可按需要使用神經鎮靜劑。但有三分之一患者因痛楚仍沒法改善,終接受神經減壓手術治療。為骨骼退化或脊椎嚴重變形的患者施手術有難度,本港五年前引入脊椎導航技術。
張啟然解釋,類似的導航技術已在駕駛車輛、體感遊戲機應用,手術前為病人進行3D影像掃描,再將影像與病人真實脊椎位做電腦配對,更準確植入螺絲固定骨位,令脊椎手術更順利。



X光快兩成 免攝輻射

張至今已為二百多個病人進行脊椎導航精確手術,當中七成人進行腰椎手術,分別有一成及兩成進行胸椎及頸椎手術。他按經驗認為,傳統手術用X光追蹤病人脊椎位置會更花時間,也會增加輻射攝取量;利用導航技術比X光快兩成,配對準確度逾九成五。曾接受脊椎手術而需要復修、癌症轉移、脊椎骨折創傷的病人均適合接受導航手術,但手術成本增約一成。他又強調醫生不會依賴掃描分析,還會按脊椎手術的經驗進行即時判斷。
記者戴碧怡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參考資料: orientaldaily.on.cc  

2013年7月8日星期一

港人攝鈣量僅所需一半


有調查發現,港人每日平均鈣攝取量只有五百七十四毫克,只及建議攝取量約一半。有註冊營養師指出,為纖體不吃早餐、經常外出用膳、飲汽水多過奶類等,都是鈣攝取量低的原因。甚至有人以為喝咖啡加奶可吸取鈣質,而非直接飲牛奶,其實咖啡反增加鈣質流失。市民應注重均衡飲食,平日多做運動,適量曬太陽,可促進骨骼健康。

一項調查訪問一千三百人,按受訪者的飲食、吸煙飲酒及運動等習慣,推算港人的平均每天鈣攝取量只有五百七十四毫克,遠低於成人每日應攝取一千毫克的建議分量;當中三十歲以下人士最忽略鈣質需要,該年齡組別的攝取量僅為五百四十三毫克,其次為五十一至五十五歲群組,每日約攝取五百六十四毫克鈣。



以為飲咖啡可補鈣

調查亦發現,七成四受訪市民沒有定時做負重運動的習慣,即每周三日,每日半小時。僅兩成八受訪者每日有十五分鐘時間曬太陽,有兩成八人選擇飲咖啡吸收鈣質。

註冊營養師劉立儀稱,成年人每日進食一至兩份奶類食物,如一杯奶、一份芝士或乳酪,外出用餐可選擇硬豆腐、菜心或芥蘭等深綠色蔬菜,便足以攝取一日所需鈣質。

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亦指,人體三十歲前為儲存鈣質的關鍵期,三十歲後要設法防止鈣質流失,特別女性停經後鈣質加快流失,出現骨質疏鬆。

香港骨質疏鬆基金會副會長郭慧良建議,上班族搭車時,可提早一個站落車步行到目的地;午飯時出外走走當做運動。此外,日曬有助製造維他命D,鈣質才能被人體吸收。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新聞來源:  the-sun.on.cc/

2013年6月24日星期一

如何診斷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常被稱為『無聲的小偷』。在患病的初期,骨質疏鬆症患者可能沒有出現任何症狀,直到病況惡化才被發現。因此很多時候,骨折便成為首先出現的『症狀』。若醫生認為您有患骨質疏鬆症的危機,便會替您進行骨質密度檢查,較常用雙能量X光檢查(DEXA)。


除雙能量X光檢查外,醫生亦可能替您進行一些一步檢查,如磁力共振電腦掃描

骨質疏鬆 預防及治療

1.       運動及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及攝取充足的鈣質和維他命D可增加骨質形成。建議諮詢您的骨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度身訂造適合您的運動和餐單。


2.       藥物治療。目前,有多種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當中以雙磷酸鹽為治療的首選,雙磷酸鹽是一種能抑制骨質分解及流失的藥物

3.       手術。骨科醫生診斷骨質疏鬆症的嚴重程度。如果合適的話,骨科醫生會建議進行手術處理骨折或骨骼脆弱的部分。





參考資料:  www.ispine.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骨折微創手術



在過去的幾週裡面已經提過大眾對骨科的誤解與推廣一些正確的觀念。今天我們就談談骨折的微創手術。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內固定就開始廣泛應用於治理骨折,以前我們醫生要求骨折需要絕對復位和固定;同時,病人亦要求在X光片中見到受傷的骨頭部位完全恢復筆直。





然而絕對復位是否必須?
如果要求絕對復位,無可避免會傷及骨折位置附近的血管及軟組織。因此,進行不必要的絕對復位和固定的手術治療往往會增加骨折不癒合的機會。
近十年的研究發現,骨折的內固定手術最重要的一點在以往被忽略了,就是要保護骨折附近的血液供應與軟組織。

現在我們認為除了關節內的骨折,其餘的骨折大都無需絕對復位,相對復位便可令其更快痊癒,這著實是一個概念上的巨大轉變。
其背後的原因是保持血液供應與軟組織以及骨折間的微動,進而刺激骨痂的生長。骨痂是一種軟骨組織,在骨折的斷片中形成,之後再加上鈣化作用,就可形成新骨。

骨痂的形成在骨折的癒合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所以,現在內固定的概念最重要旨在刺激骨痂的形成。
由此可見,骨折微創手術的意義在於通過間接的復位,保持血液供應與軟組織加上現代內固定的概念,減少骨折部位附近的損傷,加快骨折的癒合及康復。這才是真正的骨折微創手術。

並且,現今的鎖定鋼板及螺絲,在情況許可下利用一個很小的傷口就可以放進體內,與微創的目標一致,但傷口小絕對不是微創手術唯一要追求的。
所以若你發生了骨折的意外,看見自己的X光片中骨頭並非完全恢復筆直,請相信你的骨科醫生的專業決定。

張啟然 骨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www.mingpao.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6月11日星期二

葉翠翠步步驚心



常謂「小心駛得萬年船」,時刻保持警覺,有望減低製造意外事故。好像前港姐冠軍葉翠翠(Tracy),便因自己連番不小心,導致腳掌骨折及背部骨裂,使她去年年中需要留在家中休養數月。經此一役,Tracy不單止經常提醒自己「步步為營」,更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以活出健康人生。



忍痛開工幸無礙
一向身體健康的Tracy,由小到大沒有患過大病,只是偶爾患上傷風感冒,想不到因去年的「不小心」,換來出入醫院、吃多種止痛藥等經驗,這一切要追溯到去年6月、到橫店拍攝新劇《金枝慾孽2》說起,Tracy稱:「完成第2天的拍攝後,我便回酒店休息,聽到水煲響便心急跑去熄火,卻沒為意地面有水漬,結果意外跌倒,當時心想只是『拗柴』,應沒有甚麼大礙,豈料凌晨3、4點突然痛醒,發現右腳腳掌腫起,於是到當地醫院檢查,醫生指我右腳腳掌骨折,應立即休息並接受治療。原本可以先回港看醫生,不過我堅持忍痛開工,待完成戲份才回去,免得拖慢劇集的拍攝進度,幸而劇組人員先拍了其他同事的戲份,讓我有差不多兩星期的休息,加上香港的同事到橫店工作時順道帶了強力止痛藥給我,終使我可順利完成拍攝工作。」


留家休息4個月
回港後再到醫院跟進病情,可幸是腳傷沒有因Tracy堅持工作而令病情惡化,故她立即暫停工作選擇乖乖靜養。一直留家休養的Tracy,豈料在此時發生第二次意外,她謂當時沒為意地板剛清潔完,趕着跑入房聽電話,結果一不留神整個人跌倒在地上,她稱跌倒時聽到骨裂的「啪」一聲,已心知不妙,她躺在地上痛得不能動彈逾15分鐘,才再忍痛爬起來致電家人求助。

Tracy被送入醫院看急症,照X光後發現背部骨裂,醫生指不幸中之大幸是骨裂位置並非受力的地方,復原進度較快,惟醫生說只有等骨裂自行愈合,故至少要3個月時間康復。Tracy指再次受傷令她打擊很大,因兩次受傷,令她去年有4個月時間要留在家中無法外出,更同時要食4種強力止痛藥紓緩痛楚。


改變習慣求健康
經歷兩次意外,令Tracy開始正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她表示:「連續兩次因跌倒而出現骨折,醫生曾告訴我不是因為骨骼疏鬆所致,深覺是自己疏忽,亦有可能和我茹素多年、以及少做運動有關。因想到在橫店拍劇期間,我是第一個出現喉嚨痛聲沙,亦是第一個患上傷風咳嗽的人,好像抵抗力特別弱。而且我非常怕凍,冬天時要躺在睡袋再蓋羽絨被才感溫暖,即使夏天手腳亦長期處於冰凍狀態,便聯想到和飲食不均衡及欠缺運動有關。遂開始改變生活習慣,現在回家後,會即時穿上膠質拖鞋,避免只穿絲襪行走,而且會細心留意地面是否有障礙物,並盡量採用慢步方式,以減少跌倒的機會。此外我放棄茹素,注重均衡的飲食,加上每日在家踏單車,只是短短數月,我發現身體狀況明顯比以往好,尤其運動令身體血液循環加速,終可告別『寒冰掌』。」




4大成因致骨折
不說不知,原來骨折的成因有許多,據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指出,骨折大致分為4種:

第1種是創傷骨折
是由外力如運動碰撞、墮地等撞擊所引致;


第2種是長者骨折
大部分是因其本身患有骨質疏鬆症而引致;


第3種是病理骨折
主要是本身的骨骼已受到侵蝕,如癌症患者等;


第4種是疲勞性骨折
這是經由日積月累勞損所引起,如職業運動員、軍人等。



治療骨折,醫生一般都會為輕微患者處方止痛劑及為病人進行物理治療,以紓緩痛楚;至於情況較嚴重者,醫生會因應患者的年齡、骨折位置等而進行手術或是敷上石膏,給患處提供外來的支撐,藉以穩固骨折處讓其逐漸愈合,患者在痊愈後,宜接受物理治療,這有助盡早回復正常活動。


適量曬太陽
張醫生提醒大家,許多人在「拗柴」、碰撞後,以為只要消腫、散瘀便沒事,其實這是大錯特錯,因可能是骨折而不自知,故他建議大家如骨骼持續出現疼痛應及早找醫生診斷,以免拖延病情。此外,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故大家日常應多做運動,還要吸收適量的太陽光,以增加維他命D的吸收,再加上均衡飲食和足夠的鈣,有助防止骨質疏鬆,以減少出現骨折的機會。





張啟然  骨科專科醫生
新聞來源: the-sun.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5月28日星期二

腰背痛需耐心治療





腰背痛是港人的都市病,令人坐立不安,
由於治愈腰背痛症非一朝一夕,醫生呼籲病人需耐心治理。


瞓覺都痛 或染細菌
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指,大部分的腰痛屬於機械性痛症,在郁動時才會感到痛楚,相反如病人在靜止時,即睡覺仍然感到腰痛,甚至有劇痛感覺,就有可能是其他病症,如細菌感染。張表示,要診斷腰椎病症,臨床檢查及病人的仔細病歷十分重要,並非只靠先進儀器檢查,磁力共振、電腦掃描等只是輔助,故希望病人不要過分倚賴科技。


另一骨科專科醫生陳子敬亦指,大部分腰痛需配合長時間的藥物或物理治療,屬保守治療,而要完全治愈腰患,並非短時間內可做到,更不要隨便停止服藥。他稱,簡單如照X光已足夠診斷腰痛疾病,無需動輒尋求高科技檢查。






資料來源: 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5月22日星期三

「無跟鞋」傷脊 高不可貪




「無跟鞋」旋風殺到,愛美女士小心!近年時裝界流行在高跟鞋跟「玩花臣」,五吋半的超高鞋跟,出現中空,甚至「無踭」的設計,異常奪目。不過,本報記者試穿數款平價的「中空鞋」及「無跟鞋」後,後腳掌及小腿疲憊不堪,走路時更多次跌倒。醫學界人士直指,部分平價「無跟鞋」設計違反人體力學,壓力集中在前腳掌,長時間穿着會患退化性關節炎,一旦失平衡跌倒,更隨時傷及脊椎神經,出現失禁,嚴重更會癱瘓。






「歐美流行,符合女性腳形,盡顯尊貴風範!」只要在網上購物平台輸入「異形跟高跟鞋」,便有近七千對鞋跟設計獨特的高跟鞋任君選擇,其中山寨版的「無跟鞋」設計最為搶眼,價錢由一百元至七百元不等。

無跟鞋高度約五吋半,正面看與一般高跟鞋無異,惟鞋款沒有後跟,只靠厚底鞋頭支撐,外貌酷似熨斗。賣家聲稱,無跟鞋「平衡無難度」,可減輕前腳掌負擔。而本港市面除無跟鞋外,亦熱賣鞋跟「穿窿」的「中空鞋」,頗受歡迎。




「中空無跟」難以企穩
記者購入三款每對售價約百多元的平價「中空鞋」及「無跟鞋」,穿上後搖搖欲墜,難以「企穩」,當中以兩款無跟鞋最「危危乎」。記者在旺角街頭穿着「無跟鞋」走路,不消十分鐘,腳掌相當疲勞,小腿更有拉扯感覺,較穿一般高跟鞋難平衡,期間多次跌倒。


記者委託骨科專科醫生張啟然檢視該三款潮鞋,中空鞋的壓力分布較平均,惟另外兩款無跟鞋,由於沒有後跟,壓力集中在前腳掌,需運用更多小腿肌肉的力量才能平衡身體,易造成肌肉疲勞,踝關節軟骨亦會磨蝕,增加患上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影響日後走動,「人要站立,要用上體重幾倍嘅力量先可以平衡到,着呢款無跟鞋,就要再花多啲力量先平衡到,明明啲關節可以用到幾十年,但若果長期着呢類鞋,十年、廿年後就會退化。」


張表示,記者購入的無跟鞋繞帶設計鞋款質量參差,女士走路期間綁帶很易折斷,導致「拗柴」,即使沒有骨折,亦有機會傷及踝關節外側的韌帶,「為咗靚搞成咁好唔抵!」




傷馬尾神經失禁變癱
「部分平價無跟鞋設計違反人體力學,對脊椎有嚴重影響。」脊骨神經科醫生陸嘉寶稱,女士穿着無跟鞋後,重心會向前傾,腰椎前凸弧度從而增加,令腰椎第五節及骶骨第一節受壓,腰椎亦有機會錯位,嚴重會引致椎間盤凸出,壓傷腰椎兩側神經線,造成坐骨神經痛。而穿着無跟鞋亦易跌倒,有機會壓傷最敏感的馬尾神經,形成馬尾神經壓迫綜合症,雙腳麻痹及無力,甚至失禁,嚴重更會癱瘓。

陸指,曾有病人本身已有脊椎問題,竟穿着無跟鞋求診,她立即提醒對方不應穿上。她指,女士如常穿着有問題的無跟鞋,約三個月脊椎問題會逐漸浮現。


消委會發言人指,去年共收到三百二十四宗有關鞋履質素的投訴,今年首五個月則收到一百一十九宗。發言人呼籲,女士不宜購買高度約逾兩吋半的高跟鞋,膠質及不透氣的鞋料較焗身,粗糙的鞋料易摩擦皮膚,引起擦傷或皮膚敏感,故不宜選購。







資料來源: orientaldaily.on.cc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5月13日星期一

椎間盤, 造影檢查, 神經根注射, back pain blocker




脊椎導航手術, 手術前會為病人作3D影像掃描,骨科醫生會將掃描的3D影像與病人脊椎位置進行電腦配對。手術期間,骨科醫生可透過導航技術,即時分析3D配對影像,提高手術的精確度,例如手術螺絲入骨的深度。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4月22日星期一

腰椎退化








香港腰椎退化問題:
- 每件香港有超過十萬人腰痛
- 每二百個腰痛患者, 有一至兩人需動手術

腰椎結構: 共五節腰椎連接脊骨神經
在梃管裡有腰骨神經, 在第一、二節腰椎後, 中樞神經分支成很多條神經根, 所以稱為馬尾松。

每一節腰椎骨之間, 也會有一塊軟骨作緩衝, 而這塊軟骨便稱為椎間盤。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骨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4月15日星期一

What is back pain?

1.      Degeneration
The rate of degneration is vary from people. Generally, the interverbral disc and joints will become unstable after aged 30, leading to back pain or sciatia caused by nerve compressions.


references: www.ispine.com.hk/



2.      Bone Projection / over-growth
Osteophytes (bone spur) form naturally on the back of the spine as a person ages and are a sign of degeneration in the spine. In most cases, the spur are not the source of back pains. However, if the bone projections compress the adjunct nerves and suppress the blood supply to the nerve, the patients would suffer pain in running or standing position.


3.      Others
If back pain caused by tumor/ cancer or bacterial infections, patients may experience persistent pain in back, leading to insomnia and other associated syndromes.  

Back pain - prevention
Exercis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trengthen your muscles. The strong muscles can help to maintain a correct position of spine. Low-impact activities can increase overall fitness without straining the low back.
Back pain - treatment
1.      Physiotherapy. It can be classified as active and inactive treatment.
Active –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patient’s muscle through persistent specific exercise. 
Inactive – relieve pain in specific position through micro-current therapy

Misconception:
Many patients believe that reduc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can relieve their pain conditions, however, it is incorrect as physical acticity can help to strengthen your muscle and relieve the pain in long term. You are recommend to consult physiotherapy to personalize an exercise plan for you.




 Medication
Depends on the severity of pain, orthopaedic doctor would prescribe oral medications for pain reliever. If needed or pain persist, orthopaedic doctor may recommend for intramuscular or percutaneous injections of nerve blocks to control your back pain.

Surgery
Orthopaedic doctor would recommend for orthopaedic surgery if needed, especially for patients suffering:

i.                    Medications and physiotherapy treatments cannot manipulate the back pain
ii.                  Incontinence caused by nerve compression
iii.                Progressive muscle weakness caused by nerve compression
iv.                No improvement of pain conditions after 4-6 weeks physiotherapy treatment.






It is not intended as medical advice to any specific person. If you have any need for personal advice or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your health, please consult your orthopedic doctor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